Search

他們都說這部電影溫情,我說這部電影殘酷

【小偷家族】:8分

  • Share this:

他們都說這部電影溫情,我說這部電影殘酷

【小偷家族】:8分

《小偷家族》這部電影在去年戛納榮獲金棕榈大獎,衆所周知去年的戛納算是近幾年含金量最高的一屆。

有帕夫利科夫斯基極簡藝術風的《冷戰》,有李滄東最具哲學思辨的《燃燒》(個人最喜歡的是這部),還有斯派克·李雄心勃勃的《黑色黨徒》,以及最受大衆喜歡的《幸福的拉紮羅》,還有《迦百農》、《開戰》、《影像之書》、《江湖兒女》《野梨樹》《盛夏》等等,這些電影許多都足以成為被影迷反複討論的經典。

然而《小偷家族》卻在衆多神作中脫穎而出,而且這個結果並沒有太大爭議,這也足以證明《小偷家族》在影史的地位。

《小偷家族》可以說是是枝裕和以往電影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電影裏,你能看到《海街日記》裏親情的羁絆,也有《如父如子》裏關于血緣關系的思辨,還有《無人知曉》裏社會性的探討,以及《第三度嫌疑人》對司法體制的質疑。

裏面有許多情景很容易讓你想起是枝裕和以往的電影,當然我更傾向的是是枝裕和對自己導演生涯的一次總結。但如果你因此認為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只是一部重複自己的作品,那就完全錯了。

是枝裕和的社會表達有四重:

第一重是對資本的控訴,阿治作為工地的臨時工,在工作期間受傷卻得不到公司的賠償,信代在工廠裏跟同事如抽簽一樣被上司強行選擇一個來開除,拆遷公司的人在一開頭勸告老奶奶住老人院,在資本眼中,這些底層的人們就如蝼蟻般,隨時可以作為犧牲者。

第二重是對司法的思考,小女孩被父母們的虐待,這時司法完全是失職狀態,然而真正照顧小女孩的一家卻遭受到了司法審判。尤其是審訊的那一場,警務人員是憑著自己片面印象,來判定阿治與信代收養小女孩的動機,電影前一個半小時的相處過程,在警方這裏是無從體會也無法理解的。司法若是正義的符號,那將小女孩送回原生家庭繼續被虐打,又是否合理呢?

第三重是對社會倫理的探討,當然也有是枝裕和一貫對原生家庭的質疑。血濃于水是全世界的傳統觀念,然而親生的父母就真的能給子女帶來幸福嗎?這又是是枝裕和抛下的問題。

第四重是對媒體傳播的質疑,其實仔細看可以發現,這次事件裏媒體一直是處于一種道貌岸然的正義凜然,煞有其事地討論著孩子的父母,在事情暴露後又讓孩子父母接受訪問,說著一些照顧孩子的謊言,然而小偷一家在傳媒面前是完全失去了話語權,沒有發聲的機會。

這些社會問題,是枝裕和都將它們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當中,完全沒有影響到故事本身的完整性。這也是這次是枝裕和給我的驚喜。

可以說《小偷家族》的信息量是他作品裏最為複雜的,比如說,阿治當初用安全錘擊破車玻璃抱回祥太,祥太最後坐巴士時旁邊恰好就是安全錘。

奶奶每個月找亞紀父母要錢,而她在銀行取款時卻刻意把密碼說給亞紀;小女孩害怕收到新衣服,因為害怕待會被打,而最後小女孩回到親媽身邊時,親媽笑眯眯地問她要不要新衣服;一開始阿治在窗戶外看到被遺棄的小女孩,結尾是小女孩看著外面等待著阿治的到來... ...電影裏這樣的細節數之不盡,這樣的電影每看一次都能發掘到新的東西。

再說說是枝裕和電影裏人物的情感表現,電影將日本人含蓄的情感深刻地表現出來了。老奶奶跟祥太都將最心底的話用對方完全無法聽到的輕聲細語說了出來,小女孩最後心中的訴求是直接被導演隱去的(這也預示著她的期盼永不會到來),信代被開除後心中的壓抑只能憑著做愛來解決。唯一不同的是亞紀,她在4號先生面前情緒爆發,然而4號先生卻是一個失語者,只能用眼淚來回應她的哭泣。

電影雖然是講訴底層人的生活,但並沒有因此來歌頌底層人士,電影一直以來都在通過人物來表現底層人的劣根性。阿治跟信代教祥太與小女兒偷竊,因為他們只有這個技能,他們用洗腦的方式讓兩個孩子深信偷竊的合理性。而祥太第一次對于父母的質疑卻是通過外界的店鋪大叔,而後來奶奶去世後阿治和信代洋洋得意地數著奶奶的錢,讓祥太完全反感起他們的行為。祥太選擇偷竊暴露,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妹妹,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對自己偷竊生活的厭惡。

《小偷家族》裏通篇帶著一股反主流的氣質,一家人是小偷,“偷”走了別人家的孩子,在相處過程中教小孩偷竊,最終給大家一個主流的結局:騙錢的老奶奶死去,信代坐了五年牢,信代讓祥太去找親生父母,祥太去了孤兒院終于能正常上學了,小女孩回到了原生家庭。

這本是一個和諧美好的結局,可觀衆看著會難受。讓觀衆進入導演制定的價值觀,並且理解這種反主流的思想,這就是是枝裕和的功力。

最後說說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那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看煙花的場景,鏡頭完全沒有照到任何煙花的畫面,他們擠在畫面中間看著鏡頭,這仿佛是觀衆與破舊小屋裏的主角們的一次對望。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公主死去了,屠龍的少年還在燃燒。
View all posts